作者 | 张蔚婷
编辑 | 詹腾宇
题图 | 《龙井》
起风了,柑橘的香气铺满街道。
一辆满载着小青柑的红色大卡车刚刚抵达福建安溪西坪镇,镇上的人骑着小电驴和摩托车紧随其后。卡车挤过几道弯,停在了祠堂广场。广场入口几乎被堵住,只留了条狭小的通道。
一包包被撑满的蛇皮袋从卡车卸下,随卡车而来的人们轮流认领,带回家去。
西坪镇居民排队领小青柑。(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文琴看着这个场景,熟悉的柑橘味道把她拉回去年:每天十个小时的劳作,手工将小青柑掏空沥水,按皮重 1.8 元 / 斤卖给茶商,最后挣了一万多。
她有些怀念这种辛苦但踏实的感觉。接连近一个月的失眠,令她觉得浑身疼,没力气," 不敢想了。"
今年 6 月,文琴听亲友介绍,掏空家底买了泛茶——这是一款以茶叶为名的 " 理财产品 "。所有人都告诉她,泛茶的老板是西坪老乡,产品稳,回报高,只需要一两个月,就能赚到过去一年的收入,他们都买了。
如同过去任何一桩庞氏骗局暴雷的结局一样,这个在小镇酝酿的梦境一夜之间破碎了。8 月 3 日,泛茶发布公告:公司大量资金被限制,经商议,将对公司进行债务或股权重组。
(图 /《龙井》)
大部分常年住在山里的西坪人,不知道重组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上家一夜之间都不回消息了,镇上的泛茶店全都大门紧闭,远在广州的总公司也是如此。
钱不见了,生活也丢了。
像一场狂欢节结束,金钱和梦境轮番刺激过后,小镇只剩一片狼藉。被剩下的人们留在原地,漫无目的地翻找还有什么能用的东西。
茶叶往事
王玉梅倒了杯茶,开始回忆往事。
她今年 76 岁。在她年轻时,山上都是茶园。她是茶场女工,丈夫是镇上的小队长,带队在管辖的片区为茶田、茶场开路。
从采摘、挑选、晾晒、摇青、炒青,到揉捻、包揉、翻炒、组装,制茶的环节,她几乎都参与过。
安溪是中国著名的铁观音之乡,茶叶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夸张地说,通往西坪镇的路,是被茶叶铺就的。
西坪镇六斗村。(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有关茶的历史,西坪人的答案基本一致:清朝时期,这里发现了铁观音的母树。民国初期,西坪最古老的茶行之一 " 梅记茶行 " 成为整个安溪县最大的茶行。安溪产的铁观音,一半以上经由梅记茶行销往国外。
那之后,西坪镇的名气大了起来,人们因此获益。
1985 年之后,西坪拥有茶叶加工公司 120 多家,在海内外各地则有几千家茶叶联营公司或茶行。到了 1996 年,西坪镇拥有茶企 150 多家,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 90 多家。
据报道,1995 至 1999 年间,西坪铁观音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100 克铁观音茶叶分别以 3.4 万到 11 万港元成交。
2006 年底,西坪镇人口还不到 6 万人,而全镇茶园面积达到 2467 公顷,茶叶总产量为 3430 吨,社会销售总产值达到 3.96 亿元。镇里 90% 以上的人口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茶农的茶业收入比 2004 年增长 20% 以上。2008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7310 元。
(图 /《茶金》)
那些年,小镇经济围着茶叶转。
王玉梅回忆,最繁华的时候,各地的商人、游客蜂拥而至。镇中心街道上迅速开起了很多餐厅、民宿、旅馆,经常水泄不通。
那是一段忙碌但幸福的日子。镇上的人们以茶叶为根基,生活跟茶汤一般苦后回甘。和很多小镇一样,这一代的孩子们渐渐长大,都外出工作、成家,就很少回来。
回不来的还有以茶为荣的盛况。据《新民周刊》报道,2008 年,泉州市茶叶实验室检测出西坪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2011 年,福建农林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曾对安溪县 5 个茶叶主产区做茶样农药残留和稀土含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过去两年间西坪茶区检出水胺硫磷、三唑磷等 7 种农药。此外,西坪茶区的稀土含量也偏高,集中在 2 — 3.5mg/kg。按照当年《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茶叶稀土含量 ≤2mg/kg 计算,整片茶区的稀土合格率仅 20%。土壤中稀土总量和外源喷施稀土元素,是乌龙茶稀土污染的主要原因。
西坪镇上,昔日托起小镇的茶山已经逐渐荒废。(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连锁反应之下,当地土地情况开始恶化。茶田结块,保证不了茶叶的质量,甚至长不出合格的叶子,也就没办法给供应商交货。随后,部分田园荒废,茶企倒闭,茶叶文化园、交易所人去楼空。
人们离开了小镇,小镇也渐渐远离了茶。
阵痛过后
被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李阳夫妇在镇中心街道上开了一家竹制品店,主要卖竹篮、簸箕。
生意不好做,有时一天下来都没有一个客人。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夫妻俩弄了份副业,到镇篮球场附近支起了烧烤摊。那边夜里很热闹," 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每晚从六点做到次日深夜两点,一干就是十年。
也有坚持从事跟茶有关产业的人。
当李阳们想办法用各种小生意支撑生活时,小青柑的需求在西坪出现。他们有的是家庭式作坊,几个人在家门口,将一捆捆小青柑解开倒入水中,泡好,挖瓤,取皮,等待专人回收。
西坪镇的人们正在清洗小青柑。(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有的是转型做柑普的茶厂。有货时,招一些零工,一群人在厂里不分昼夜地挖果肉,文琴去年就是在茶厂工作。因为有设备,空间也充足,厂里接的货量更多。原先晒茶叶的竹匾,现在用来装只剩果皮的青柑。青柑烘焙干透后,再由专门的人负责将外地运来的熟普塞入,打好包装,销往外地。
但这种强度很高的流水线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
与王玉梅年纪相仿的老人,只能协助烘焙、晾晒、组装,很难参与到其他环节。
大概十年前,王玉梅的丈夫突发疾病,要靠外力支撑才能站立,每走一步都很艰难。镇上的赤脚医生说,这是风湿病。
但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很快她丈夫的十指扭曲,膝盖和脚掌肿大,不能干活。
(图 /pexels)
他们住在一栋自建的两层楼里,二楼基本荒废。为了方便生活,他们搬到了一楼右侧的小房间里:砧板、灶头在进门的左侧,靠墙;右手边的小门外是洗手间;斜对角有张一米二的木板床,铺着花色被套;对面是冰箱和简易的木制储物柜,中间一根柱子,就当作厨房和卧室的间隔。
茶叶市场不景气,只能哪里缺人去哪里,什么都干一点。两个多月前,王玉梅找到了一份环卫工作,月薪不到两千元,而丈夫的止痛药每月就得花掉一千多。农村老人都要强,王玉梅从不主动向在外的孩子要钱,只能到处打零工养家。
她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天蒙蒙亮,便起床准备早餐;凌晨四点多就一晃一晃地走下倾斜达到 40 度的砂石路,到一公里外的小学旁打扫卫生;中午还得赶回家做饭;直到下午四点半,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
王玉梅生活里少有的娱乐,是跟附近年龄相仿的朋友聊天。在她们口中,王玉梅第一次听说了泛茶。
" 杀熟盘 "
福建人家庭观念重,热情好客。除了休息时间,家中大门总是敞开,欢迎路过的人随时进来喝两杯,顺便唠点家常。
过去三年,居民们多次看到一辆辆宾利从外地开回来,车身贴满 " 泛茶 " 字样的招牌。去年 6 月,安溪县举办了首届 " 泛茶杯 " 武术邀请赛;今年过年,六斗村的村民们免费看了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他们听说,烟花价值 50 万。
(图 /《龙井》)
金色外墙、白色招牌的泛茶店,在小镇陆续开张。多的时候,整个镇上超过十家," 大概隔 50 米就有一家泛茶店 "。
泛茶老板郑朝根是安溪当地人,一名自称郑朝根小学同学的男子说,当时人们认为投资泛茶产品 " 稳赚不赔 ",几个月就能赚到一年的钱。他们笃信这家公司绝对不会出问题,只管投入就好了。他补充道,听说今年农历八月郑朝根会回来祭祖,经他投资重建的祖厝格外富丽堂皇," 不信的人,都可以上山看看 "。
" 祭祖这么大的事情,还能拿来骗人吗?" 当地人都说。
据多位当地人回忆,从安溪县到西坪镇的路上,以及西坪镇通往山上各个村落的村道上,曾经布满泛茶的广告。越靠近郑朝根的老家,山那头的六斗村,泛茶留下的痕迹越明显:六斗村的路灯上挂满了招牌,直至 9 月初,仍未被拆下。
六斗村边上的路,还高挂着泛茶的广告。(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开始有人按捺不住尝试。秦安有一位朋友自去年 5 月开始投入 100 万,今年出事前,数字后面多加了一个零。
今年 2 月,秦安先投了 11 万,到 4 月赚了 37000 元。金钱好像成了一串诡异的数字,不需要付出什么就自动翻倍。此时泛茶连续出了几个新产品,他没控制住," 就想着再赚一点点。"
尝到甜头之后,他越投越多。为了多投,他跑了三家银行贷款,但只有一家愿意跟他签合同。
秦安奔走于这场金钱游戏时,他在工地搬沙的妈妈也听信了朋友的话,将仅有的一万多元存款,悄悄买了泛茶。
在小镇每个角落的注意力和财富,都迅速被吸进泛茶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听说了,这是一条快速致富的坦途,可以放心加大油门,直达终点。
秦安说,有些卖菜的商贩也凑钱一起买,一人出 3000,到账再分掉。还有不少人拿着营业执照和没还完贷款的房子去抵押,从银行和信用社拿到更多的钱,奋力一搏。
这位传闻中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老乡,成了他们改变生活的希望。
" 陌生人来家里说,买泛茶肯定赚钱,我肯定不信。那如果是你亲戚说呢?这种就是杀熟。" 李阳回忆,亲戚原来骑自行车,一年后改开路虎了," 不心动是假的 "。于是他和妻子掏光各自存款,甚至用个人账号在多个平台网贷。在互相没有商量的情况下,两人累计投入了 120 万元。
李阳 70 岁的妈妈住在家里楼下,平常外出捡空瓶和纸皮,一个月只能赚几十块。同样地,老人也悄悄跟其他人一起合伙,买了差不多一万块。
到了四、五月,镇上入局的人越来越多,都是从身边拉人头,朋友、亲戚,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互相介绍,彼此怂恿。买泛茶似乎成为一件 " 正确且聪明 " 的事," 不买别人都说你是傻子。" 很多人都这样说。
他们眼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入局之后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一个个自愿跳进这个漩涡,并将它进一步往四处扩散,将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拉了进来,直到被淹没。
每个人各自做着一夜暴富的梦。裂痕出现了,但狂热的气氛里,无人察觉。
一位安溪的出租车司机回忆,今年三月,路边的泛茶店悄悄改了名,变成了 " 六斗茶 "。有一天他拉了位 60 多岁的老奶奶,老奶奶在车上打电话:泛茶经销商要将 60 万本金和 10 多万的利息一并打到她的卡里,她拒绝了,说自己多借了 120 多万,凑够 200 万再投下去。
他忍不住插话,提醒店铺改名的事," 我说你不要再投了,(钱)能拿回赶紧拿回来。" 他拍了下方向盘,语气激动起来," 可她不信,她很生气地说,你一个开车的,懂什么?"
重新拼凑生活
看着马上逾期的贷款信息,秦安喃喃道:" 如果那时贷不出来就好了,我现在就不会那么惨。"
多位投资人都说,当地人少则投了几千、几万元,数十万元最常见,甚至有上百万、上千万的人。这些数字是他们的全副身家。
这场席卷整个镇子的狂热骤然收场,小镇居民很无力。他们想不通两件事:为什么当初自己会一时冲动,不惜借贷也要把所有的钱砸进去;以及,为什么老乡会骗老乡?
好像一场梦,突然什么都没了。
泛茶暴雷事件,给小镇造成了连环打击。镇上大都是自建房,盖房子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文琴和秦安都盖了房子,但因为钱都亏了,没装修完,空荡的家里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不知道要几年才能填满。
连带的,装修生意也不好做。" 没人有需求 ",一个商户感叹。
泛茶的广告牌曾经大量贴在楼面上,如今很多被撕掉了。(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现在的夜里,西坪镇上的街道上几乎没有人走动,附近商铺大门紧闭。当地人都说,以前凌晨三点,还有很多人在街边吃夜宵、喝酒。现在顾客没了,天一黑,饭店就都早早打烊。
钱都亏完了,李阳没再出过摊。" 手软脚软,还怎么烤?" 一旁的妻子说。
人们频繁走动,商量对策,也寻求慰藉。大多数人不敢告诉家里人,后悔和压力,只能自己扛着。
有老人想不明白,存了一辈子的钱,怎么突然这么没了,吃不下也睡不着,半夜起床走上山,到郑朝根老家门口,想找寻积蓄的踪影。
郑朝根的家在西坪镇西南部的山上,离镇子很远,开车要 40 分钟以上。
从小镇的市场出发,盘旋到半山腰,要留神才不会错过路口。途经的数个村落散落山间,自建房沿山路站立,像遗留在此的独居老人。偶尔有坐在家门口眺望山下的人,不时搭话:有没有买泛茶?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
泛茶暴雷后,被投资者砸掉的郑朝根祖厝。(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时间在焦躁和压抑的空气中流逝,但事情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
他们只有在极度疲劳的时候才能睡着,不到几个小时,又像在噩梦中醒来," 闭上眼想到那么多钱,怎么可能睡得着。"
许多年轻一点的人背上了贷款," 以前我们没有负债,只是生活水平低了点;现在什么都没了,还背一身债。" 李阳和几位朋友坐在店里叹道。
西坪镇街道路边,大部分泛茶广告牌被推到或者撕毁,有些还立着。(图 / 新周刊记者拍摄)
秦安愿意晚一点拿回自己的钱,他希望优先将本金归还给弱势群体。年轻人还有重来的可能性,但秦安看了太多不知道能怎么做的老人,他们起初还能用零工填补生活,现在只能叹气认栽。
王玉梅还是每日凌晨四点多出门,下工后回家照顾生病的丈夫。她没有智能手机,泛茶是托女儿买的。她的女儿在安溪成了家,有两个孩子。女儿把每天凌晨四点多起来包饺子攒的钱,加上东拼西凑的借款,投了 160 万,同样血本无归。
比起自己的养老金,她更担心的是女儿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每件事都要钱。孩子们各有自己的家庭,她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不敢问女儿更多的细节,也不敢跟另外两个孩子说起这件事。
想起接到王玉梅哭着打来的电话," 女儿哽咽着跟我说,觉得自己是罪人,但她也有一个大窟窿都顾不上。她不敢回家看父母,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才敢回家。"
艰难的生活还得继续。李阳说,得收拾心情,过几天重新出摊," 能挣一点是一点。" 他的妈妈也开始收集塑料罐贴补家用。
情绪最稳定的,可能是王玉梅的丈夫。他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妻子煮什么就吃什么。他没多想将来,因为早就失去了寻求改变的气力。
因茶而荣的小镇,因为茶被重创。
当一块瓦片开始碎裂,刚长出细纹时无人在意,直到听到响声碎落一地,人们才惊觉无法回头。
(文中文琴、王玉梅、秦安、李阳,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