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一算 > 正文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编者按】

2024年9月15日,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首次个展《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Life Dances On :Robert Frank in Dialogue)正式开幕。展览恰逢弗兰克百年诞辰,MoMA策展团队通过深入探讨,展出了艺术家在摄影、电影和书籍等多种不同媒介的实验,以及他与其他艺术家和朋友的对话手稿,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了解弗兰克的视角。

罗伯特·弗兰克(1924年11月9日-2019年9月9日)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同时也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他的摄影和电影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深刻影响了艺术界。他生于瑞士苏黎世,后移居美国。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1958年出版的《美国人》,这本摄影集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全貌。其不拘一格的拍摄风格打破了传统摄影的规范,这些照片既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又带有一种冷静的批判视角。《美国人》也因其对美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摄影语言,成为美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展览现场,本文作者杨帆梳理了整个展览的逻辑,向读者呈现了展览的全貌。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张

展览现场, 《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Jonathan Dorado © 202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本次个展一共展出了约200件作品,跨越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弗兰克2019年去世的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展览中的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其中还包括了艺术家的个人物品、信件等。策展团队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对作品进行了编排,将弗兰克的创作生涯划分为八个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贯穿始终的“对话”主题,同时关注了那些深刻影响并塑造他世界观的重要人物。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进入展厅后,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四周的屏幕,动态影像和照片比邻交错。一组弗兰克于1958年夏天在第五大道公交车上拍摄的组图成为展览的起点。这组照片拍摄于1958年夏天。策展人将这个部分名为《某个新篇章的开始》。象征弗兰克创作生涯的新起点。此次个展并未刻意聚焦《美国人》中的经典作品,而是从《美国人》定稿后的时刻切入,向观众展示弗兰克的不同创作侧面。车轮滚滚,纽约街头的瞬间仿若流动的影像,车窗如同电影的画格,弗兰克就像一个旁观者透过35毫米相机观察这个国家。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张

展览现场, 《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Jonathan Dorado © 202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4张

罗伯特·弗兰克,《从公交上,纽约》,1958年,明胶银盐印相,13 15/16 × 13 1/4英寸(35.4 × 33.7 厘米)。国家美术馆,罗伯特·弗兰克收藏,罗伯特·B·门谢尔基金。©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5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6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在这组照片的正对面是弗兰克在美国国庆日在鳕鱼角(Cape Cod)拍摄的视频。这个未完成的视频作品便是新篇章的起点。影片中的几帧与弗兰克在康尼岛(Coney Island)拍摄的同主题照片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形成强烈对比:烈阳下飘扬的星条旗,夜晚狂欢后的醉汉沉睡在夜晚的沙滩上。正如弗兰克在《美国人》中从未试图定义“何为美国人”,在这两个作品中,我们同样无法得到对“美国”的明确定义。弗兰克在他提交的古根海姆奖申请书中曾写道:“要制作一份真实的当代记录,视觉冲击力应强到无需任何解释。”弗兰克显然一直践行着这一创作理念。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7张

作家诺曼·梅勒 和詹姆斯鲍德温。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8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9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0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1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2张

罗伯特·弗兰克,《杰克·凯鲁亚克》,1959年,明胶银盐印相,10 7/8 x 8 5/16英寸(27.7 x 21.1 厘米)。国家美术馆,罗伯特·弗兰克收藏,罗伯特·弗兰克捐赠。©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19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弗兰克通过为杂志拍摄艺术家和作家来维持生计,并将自己的工作室安排在了当时艺术家聚集的东村。这让他迅速融入纽约艺术圈,与众多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保持密切联系。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如同养料,促使弗兰克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向。同时他也在摄影之外接受电影创作的挑战,在1959年弗兰克创作了首部完整电影《摘下我的雏菊》(Pull My Daisy)。该片与艺术家阿尔弗雷德·莱斯利联合执导,并在莱斯利的阁楼内拍摄完成。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了这部影片的剧本,并担任了影片的旁白。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3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4张

罗伯特·弗兰克,《混蛋蓝调》,1972年,明胶银盐印相,19 7/8 × 15 7/8英寸(50.5 × 40.3 厘米)。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5张

罗伯特·弗兰克,《无题》(选自《混蛋蓝调》),1972年,明胶银盐印相,8 × 9 15/16英寸(20.3 × 25.2厘米)。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弗兰克为滚石乐队制作的纪录片节选。该纪录片因其内容过于真实和敏感从未得到正式公开上映许可,但在影迷和乐迷中广为流传。这部电影展示了弗兰克如何运用摄影师的敏锐目光来记录流行文化中的瞬间。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6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7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8张

展览现场, 《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Jonathan Dorado © 202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走过悬挂着弗兰克经典之作《游行,霍博肯,新泽西,1955》的走廊,时间来到了1970年代。展厅的色调从先前的蓝灰色跳跃到了传统的白盒子空间,空间也变得更加明亮。这种设计在空间上为弗兰克的作品划分了一个清晰的前后段落。与此前描绘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街头和热闹的纽约艺术圈相比,弗兰克中后期的作品呈现出更加内敛和沉重的气质。正如他所言:“突然间,你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包围……但我想捕捉的,并非眼前的景象,而是内心深处的世界。”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19张

罗伯特·弗兰克,《马布冬日影像》,1977年,明胶银盐印相,23 11/16 × 14 3/4英寸(60.1 × 37.5 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购藏。©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0张

罗伯特·弗兰克,《厌倦告别》,1978年,明胶银盐印相,21 15/16 × 12 11/16英寸(55.8 × 32.3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购藏。©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1张

罗伯特·弗兰克,《留心希望, 马布-纽约市》,1979年,明胶银盐印相,23 3/4 × 19 7/8英寸(60.3 × 50.5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迈克尔·杰塞尔森承诺赠礼。©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失去爱女安德烈娅无疑是弗兰克创作生涯的重大转折点。1974年之后,他的作品更多地聚焦于生活与工作空间、静物,以及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个人情感。同时,弗兰克不断探索新的影像技术,诸如宝丽来相机和他称为“铅笔”的便携式磁带录像机,这为他的创作开启了新的风格。他的作品主题也更多地涉及深刻到且私密的主题,包括艺术灵感、家庭、伴侣关系、失落与记忆等。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2张

罗伯特·弗兰克, 《帕布罗的瓶子,纽约市布利克街》。1973年。明胶银盐印相,尺寸:19 13/16 × 15 7/8英寸(50.3 × 40.3 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迈克尔·杰瑟尔森承诺赠送。©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3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4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5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6张

罗伯特·弗兰克,《纽约市,布利克街7号》。1993年9月。明胶银盐印相,尺寸:15 15/16 × 19 13/16英寸(40.5 × 50.3 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迈克尔·杰瑟尔森承诺赠送。©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例如,弗兰克在1999年创作的《工具——献给我的母亲和W.E》(Tools - for My Mom and for W.E)一作。其中的单幅照片是用大画幅宝丽来相机拍摄,随后他将多张即时照片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该创作方式被称为“maquette”(样张),即将创作过程本身视为作品的一部分),最终进行冲印放大。这种创作方式是弗兰克的常用技法,展厅中多处作品也展示了类似的手法。在宝丽来还未显影的底片上,弗兰克直接书写了献词:献给我的母亲和W.E。而W.E正是摄影师沃克·埃文斯的名字首字母。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7张

《工具——献给我的母亲和W.E》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8张

沃克·埃文斯,上图《晾衣绳,弗兰克的家》,下图《罗伯特·弗兰克的火炉》

自20世纪50年代起,弗兰克一直是摄影大师沃克·埃文斯的门生,埃文斯经常为这位年轻艺术家提供支持。在埃文斯去世二十年后,弗兰克通过这幅作品向他的导师挚友以及母亲表达敬意。作品中的家用“工具”系列,灵感来源于埃文斯曾拍摄的一组日常工具的照片。这组照片于1955年7月刊登在《财富》杂志上,标题为《日常工具之美》,当时弗兰克是埃文斯的助理,参与了那组作品的拍摄。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29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0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1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2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整个展览中有两个篇章着重介绍他的摄影书创作。比如直接以弗兰克1972年出版的《我手上的线条》(The Lines of My Hand)命名的篇章。这本摄影书是《美国人》之后,被众人视为弗兰克最为重要的一本出版。该书确立了他的自传式制书方法。在展览中,除了能看到书中的经典作品,美术馆也展示了该书出版的幕后过程:弗兰克与日本出版社的书信,弗兰克与艺术家妻子琼·利芙的信件沟通等。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3张

《花是……》该书出版于1974年。弗兰克以此书纪念丧生于车祸的女儿安德烈娅。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4张

《花是……》该书出版于1974年。弗兰克以此书纪念丧生于车祸的女儿安德烈娅。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5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艺术家书创作在弗兰克的艺术生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将这些书籍视为“视觉日记”,通过它们记录下人生的片段。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本艺术家书籍。这些书籍如同他存放记忆的容器,而他最后出版的作品《好日子,宁静》(Good Days Quiet)尤为特别。弗兰克的镜头对准了他最钟爱的马布木屋及其周围的景致——他与妻子在此度过了数十载光阴。除了拍摄琼·利芙、艾伦·金斯堡及他儿子的肖像之外,书中还捕捉了木屋的简朴内饰与四季变换的风景。为这本书,他特意扫描了宝丽来照片,并通过刻意的腐蚀与操控,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配以描述性和情感化的文字(如“回忆”、“灰色的海——旧屋/你能听见音乐吗?”)。一如他所有的摄影书,这本书通过充满诗意的编排,传递出他深刻的情感。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6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7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8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39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40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41张

展览现场,《生命之舞:对话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与展览同时举行的还有位于美术馆地下一层的多屏视频装置《罗伯特·弗兰克:剪贴簿素材》。该装置由弗兰克长期合作的电影剪辑师劳拉·以色列与制作设计师亚历克斯·宾厄姆从此前未曾公开的电影和视频影像中整理而成。剪辑师从2019年后发现的新数字化和修复素材中,打造了一个多屏幕装置。这些影像资料是首次展出,呈现弗兰克不懈的实验精神,并为观众提供一个接触其生活和工作中重要人物的机会。观众将看到弗兰克穿梭于他在纽约和新斯科舍的家之间;行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宽阔道路上;漫步于城市风景中,包括贝鲁特、开罗、莫斯科以及他出生地瑞士的城市景观。弗兰克将稍纵即逝的瞬间赋予永恒的意义:温暖的浴缸和冒着热气的茶壶,他在工作室中瞥见妻子琼·利芙的身影,阳光洒在他手上的瞬间光影。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42张

罗伯特·弗兰克,《再见布罗多维奇先生——我要离开纽约》. 1971年. 明胶银盐打印,15 7/8 × 19 15/16英寸(40.3 × 50.6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迈克尔·杰瑟尔森承诺捐赠。©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时尚芭莎艺术总监的亚历克赛·布罗多维奇发掘并录用初到美国的弗兰克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43张

展览现场,《罗伯特·弗兰克:剪贴簿素材》,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杨帆

本次展览标题取自艺术家1980年的影像作品《生命之舞》。与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电影的背景也设定在弗兰克自己的朋友圈:纽约市以及加拿大的布雷顿角岛(Cape Breton Island)。在电影中,利芙看向镜头并问弗兰克:“你为什么拍这些照片?” 在电影放映的介绍中,弗兰克回答道:“因为我还活着。”

看展览|纽约MoMA大展呈现罗伯特·弗兰克的生命之舞  第44张

罗伯特·弗兰克,《希望与你交换卡片,更想要纪念品》. 2002年. 明胶银盐打印,10 13/16 × 13 7/8英寸(27.4 × 35.2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赠送。© 2024 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

策展团队透露,此次个展的筹备历时长达八年。早在2015年,弗兰克便慷慨地将涵盖其整个电影生涯的完整电影与视频作品捐赠给MoMA,这一举动成为展览筹备的契机。策展团队随即与弗兰克本人展开了关于展览呈现方式的讨论。同时,MoMA的电影部门也开展了一项为期多年的修复项目,致力于修复这些珍贵的影像作品。除了MoMA的馆藏,展览中还汇集了大量来自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以及琼·利芙与罗伯特·弗兰克基金会的支持与藏品,为展览增添了更加丰富的维度。

“这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位备受喜爱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MoMA摄影部策展人露西·加伦(Lucy Gallun)说道,“弗兰克的摄影集《美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使他常常在大家的心中是一位独自驾车旅行的摄影师,是一位从外部视角记录美国的瑞士艺术家。然而,在随后的六十年中,弗兰克不断在他的作品中开辟新的方向,常常与其他艺术家进行直接的艺术对话,这些贡献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关注。在那些年里,他创作的照片、电影和书籍,证明了弗兰克对生活的无尽创作探索和观察,这些作品和他的照片一样既犀利,又饱含温情。”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9月15日——2025年1月11日

展览地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1 W 53rd St, New York, NY 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