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9月21日在位于海口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此次,这场较为专业的博览会也向普通观众免费开放,吸引了不少感兴趣的观众,其中很多是父母带着孩子来体验交互技术的。
博览会共有两个场馆,进入展馆后,能看到最多的就是可触摸屏幕,是各个展团用来展示自己的数字化产品的。因为是“数字出版”,现场只能看到少量配套的纸质书。所以和一般的书展不同,空出了纸质书占用的空间,场馆显得较为空旷。
数博会现场
虽然本届数博会总体还是比较专业的,大部分数字产品都是面向企业销售的,但各个参展团也尽可能地布置了一些观众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
海南展团此次布展非常用心。他们在雷公马塑像旁放了一张沙滩椅,营造了一种在海南度假休闲的氛围。雷公马是海南文明形象IP,是以海南典型物种雷公马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现场也有三种VR互动体验装置——AI实时动捕体验、VR虚拟现实体验和三屏体感设备,观众争相排队体验。
海南展团的雷公马
河南展团的华夏手造AI剪纸许愿机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排队。其实原理并不难,AI根据人们输入的文字生成剪纸图样四张,观众可以在其中选择一张自己满意的进行打印。
“马可·波罗奇迹之旅”体验区域
在中国图书出版集团的展位,有一个马可·波罗的VR体验区域。“马可·波罗奇迹之旅”的展览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这个项目的源起倒是和出版息息相关。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马可·波罗行纪》中译本。此后,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单位先后推出了十多种和马可·波罗有关的图书,现场摆放的就有《地图上的历史足迹:马可·波罗行纪》《与马可·波罗同行》等图书。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所以中国出版集团以《马可·波罗行纪》为内容基础,运用混合现实(MR)、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将马可·波罗的旅途见闻还原在了虚拟现实中。
正在展示中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资源数据库”
在山西展团的展位,还有类似的“山西古建筑交互平台”的VR体验可以尝试。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不仅带动了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连带着这个展位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资源数据库”也颇受关注。记者刚刚上前拍了一张照片,就有工作人员前来主动解释。原来,这两天对这个数据库感兴趣的观众太多了,很多人表达了购买的意愿,但因为目前还是主要面向机构销售,也为尽快收回成本,所以定价较高。这个“中国古建筑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山西人民出版社的项目,于十年前启动,上线已经五年。数据库里的图片都是他们自己拍摄的,享有版权。并且这个数据库不仅有平面的图片,还有3D浏览模式。但是至于是否再进一步开发VR模式,他们也不确定,或因为目前无法预期盈利点。
学生观众正在“大运河VR沉浸式研学空间”体验
江苏展团的“大运河VR沉浸式研学空间”专门搭建了一个宽敞的区域,这样观众在体验的时候就不会与他人产生碰撞。这个项目是基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丛书《中国运河志》等运河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制作的。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套丛书体量很大,共九卷,约1400万字,由邹逸麟总主编,分别为《总述·大事记》《图志》《河道工程与管理》《通运》《城镇》《社会文化》《人物》《文献》《附编》。所以丛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放在图书馆或者博物馆,普通读者难以利用。这个“大运河VR沉浸式研学空间”的研发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次他们特地重点展示。体验区的墙壁和地板上的几何图案是用来为VR定位的。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之后也想落地这个项目,可能会在书店等场所进行收费体验,“只有试了才知道成本和效果,不然永远只是头脑中的想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书法教学辅助工具
现场还有一些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其中关注度比较高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书法教学辅助工具。这是为了解决目前小学缺乏专业书法老师的问题而研发的,可以辅助老师进行书法教学。据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很多学校的书法老师短缺,可能会由美术或者语文老师代课。他们的这个教学辅助工具结合了北师大出版社自己出版的书法教材,软件里嵌入了每个字的书写视频,还有名家写字的视频,比如启功先生的。除了这些软件,这个设备还配备有一个类似扫描仪的外置机器,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批改的标准和原理就是同书本上的字和笔画进行比对。现场也有观众听完介绍后询问,是否能在自己家里使用,“如果也能在家里使用就好了,自己退休以后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练字”。这样的询问大概也暗示了此类产品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从B2B模式转型为B2C模式。
在逛展的过程中,发现现场的体验项目偶尔因为网络速度和设备充电问题而中断或停滞。但这是数字产品使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很正常。
海口经济学院的工作人员在漆扇上题字
除了现场这些先进的技术体验,在海口经济学院的展位还有现场制作漆扇的活动。虽然是一个收费项目,但因为现场的工作人员会帮忙在扇子上写毛笔字,所以不时就会有人围观以及排队。大概可以这样推测:在一个被高科技包围的环境中,传统古老的艺术更容易散发出魅力,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不知道以后如果是个机器人坐在那里题字,是不是排队的人会更多?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怀念人类坐在那里写毛笔字的场景?
观众在围观毛笔题字
其实,整个展览让人最感到困惑的应该是“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定义。在观众已有的认知中,数字出版应该最主要是指电子书,或者再扩展至有声书。而各个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的布局除了电子书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数据库以及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软件。再到展览会中一些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甚至是网络游戏的体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数字出版”。观众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数字出版博览会是以出版或者说版权为基础与核心的“文化博览会”,版权和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筹码,而他们的野心或许是整个文化产业。
不过,与博览会同时进行的论坛还是紧紧围绕着出版行业未来的,比如“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促出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变革、重塑与智阅——出版业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未来”研讨会、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等。
观展后发现,数字出版行业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更多的还是未知与探索。相信经过出版行业的进一步摸索,数字出版行业的样貌会越来越清晰的。